上世纪初,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开风气之先,一度成为中国开展航空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可以说是我国早期航空事业的滥觞。从现在看来,主要原因还是与当时福建致力于航空研究的人才较多不无关系。
1906年,福建永安人刘佐成与同乡李宝焌在全闽师范学堂毕业后被清政府选送赴日本留学,就读于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学。受美国莱特兄弟和旅美华侨冯如研制飞机并成功飞行的鼓舞,刘、李二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飞机的研制。在一些爱国华侨的资助下,刘李二人合作自制了“飞机一号”。因使用日本的飞机场不便,宣统二年八月,在清政府的电召下,由军咨府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内建筑厂棚试造飞机。宣统三年三月,刘李二人在国内自造的“飞机二号”试飞成功,但飞行时因发动机曲拐轴损坏,坠落失败。刘佐成身负重伤,从此不再驾机。 1 91 0 年1 1 月1 9 日,李宝焌、刘佐成决定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在《大公报》发表《航空研究会发起及简章》提醒国民:世界航空事业刚刚起步,中国要抓住机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后”。1910年1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李宝焌的《研究飞行机报告》(我国最早的一篇航空论文)。李在1910年以前就对飞机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向后焚烧而推前”(即喷气推进)的提出,比喷气飞机的出现还早了30多年。李宝焌于1 91 2 年8 月26 日病逝南京,年仅26岁,志未遂,诚为我国航空学术界先导。
1909年8月,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出洋考察时,选派学生随往英国留学。1915年,这批学生又转往美国留学,其中有内蒙古的巴玉藻、福建的曾诒经。他们先学造船,后学飞机制造,于1917年12月学成回国。北洋政府想创办培养航海和航空制造专门人才的飞潜学校,从大沽、上海、福州等处选择校址,结果选定福州马尾——这大概与当时海军中福建人多不无关系。1918年3、4月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马尾海军学校附设飞潜学校,又在海军船政局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由巴玉藻、曾诒经等负责制造飞机。当时制造飞机用的钢、铝等金属材料我国并不生产,只能采用外国货,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福建生产的又多又好。海军飞机工程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广东发生省港大罢工和“沙基惨案”。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留学法国的飞行家陈国梁(福建莆田人)在菲律宾宣传航空救国,并发起组织华侨飞行队和福建民用航空学校筹备委员会,选定厦门禾山的五通地方为校址,于1928年10月10日成立厦门民用航空学校。后由于经费困难维持不下去,只得合并到广东航空学校。1934年5月,陈国梁在柳州机械厂设计、制造了我国早期的滑翔机并试飞成功。
毕业于德国汉堡飞行学校的福建人陈文麟曾购买一架英国爱弗罗公司的阿维安式飞机,于1929年3月13日从英国出发,经德国、希腊、印度等国,于5月12日飞到厦门,成为成功完成国际长途飞行的首位中国人。1933年7月19日,陈文麟和潘鼎新驾驶自造的“江鹊号”飞机,从厦门出发飞往上海,换发动机后途经多地,于10月22日回到厦门。1933年6月15日,曾诒经与外国驾驶员蒲里驾驶自制“江凤号”水上飞机,从上海出发,沿长江长途飞行。这些都是当时国产飞机较为成功的长途飞行。
|